本文目录一览:
- 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哪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
- 2、“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全文?
- 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
- 4、可怜九月初三夜什么意思?
- 5、"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
- 6、可怜九月初三夜、这首古诗名是什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哪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写的是秋季。
原文:
《暮江吟》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⑴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⑵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⑶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⑷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⑸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全文?
一、全文如下:《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扩展知识:
1、创作背景: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2、作品简介:《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3、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一、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译文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三、出处
唐·白居易《暮江吟》
四、赏析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可怜九月初三夜什么意思?
“可怜九月初三夜”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
一、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二、译文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三、出处
唐·白居易《暮江吟》
扩展资料:
一、赏析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河南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这首古诗名是什么?
这首古诗名是《暮江吟》,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
原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鲜红色的,而绿波却又在红色上面滚动。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秋江景色,前两句写傍晚,一个“铺”字形象地写出了残阳照射在江面上的情景,也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诗人抓住残阳照射下“半江瑟瑟半江红”的两种颜色,把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对景物的描写里,陶醉在暮江光色的变化之中了。
后两句写夜幕降临。此时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露似真珠”,这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还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月似弓”形象地描绘出天空中的一弯新月,此时正是“九月初三夜”,面对这“初三夜”的暮江美景,诗人直抒情意,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赞美它的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