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九门口长城,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看到底部会有收获喔。
本文目录一览:
九门口长城景点介绍
长城——九门口九门口长城,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宝乡新台子村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扩建。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隘[1-3]。
长城——九门口长1704米,城桥长97.4米。它横跨九江,享有“水上长城”的美誉。历史上著名的“一块石头”大战就发生在这里,被称为“京东第一关”。COM”在历史上[4]。
1996年11月20日,长城——九门口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002年9月,包括九门口在内的长城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6]。2009年2月1日,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将位于绥中九门口的水城长城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7]。
九门口长城简介 九门口长城的介绍
1、九门口长城是坐落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距山海关15公里,全长1704米。其南端起于危峰绝壁间,与自山海关方向而来的长城相接。自此,长城沿山脊向北一直延伸到当地的九江河南岸,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上,筑起规模巨大的过河城桥,以此继续向北逶迤于群山之间。 九门口,古称一片石,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
2、九江河上的过河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亦如其他长城墙体。九门口长城过河城桥下的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所以九门口长城又被称为“一片石关”。
3、九门口长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img]九门口在哪里 九门口介绍
1、九门口位于河北省抚宁县九门口长城,东临辽宁省绥中县。九门口一般指九门口万里长城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479—502年)九门口长城,扩建于明初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长城的重要关隘。
2、九门口万里长城全长1704米,城桥长97、4米,横跨九江河,享有“水上长城”之美称。历史上著名的“一片石”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史称“京东首关”。
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长城是蓟镇长城上的一个关隘,原称“一片石关”,自明末万历年间修了九座水门之后又称为九门口关,山海关以东的第一个重要关隘,因此古称“京东首关”它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景泰和万历年间都复修过。1985年辽宁省人民响应邓小平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集资500多万元修复九门口,根据清理城墙基础时发现的九门口建筑档案石碑的记载,按照石碑上的数据进行了修复,使这段长城基本上恢复了它原有的风貌。
九门口,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蓟镇长城。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曾在这里展开著名的“一片石之战”。
1922—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在此进行拼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古今战场轶事使九门口长城更加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九江河上的过河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亦如其他长城墙体。九门口长城过河城桥下的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所以九门口长城又被称为“一片石关”。当地人曾有顺口溜来形容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十门少一门,门门断人魂,要想出一门,十人九断魂”。
境内长城分为两段:一段位于家堡、永安堡、加碑岩三个乡的西南,全长31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四,属明万里长城主干线。另一段是明万里长城的支线,锥子山向东南的金牛洞,全长13公里。长城巍峨壮观,优美的自然环境如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吸引着广大游人。此外,还有前所明代古城,妙峰寺双塔等省级风景区,长城一年四季都可拍摄。春天、秋天拍摄长城是最佳的时节,摄影人可根据情况选择最佳时间拍摄。
九门口长城,因其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水势自西向东直入渤海,气势磅礴、壮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因而享有“水上长城”的美誉,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九门口长城依山势起伏盘旋升腾,九道水门横跨两山之间,建筑结构独特,防御设施密集,形成城在水上走,水城在城下流之势,称之为“水上长城”。
九门口长城下九个水门,雄伟壮观,在整个万里长城中独一无二。修筑长城历来是遇山而断,雨水而绝,因为凭山水之势可以阻兵。在九门口长城,可见遇山而断景观,更可见雨水而不绝的奇观,上有长城九门,下走九江河水,可谓别具一格,独具风采。
九门口是明长城重要关隘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和吴三桂、直奉两军阀以及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之中,都在这里生死拼杀。修复后的九门口长城,巍然屹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再现历史风姿。
九门口长城是蓟镇长城上的一个关隘,原称“一片石关”,自明末万历年间修了九座水门之后又称为九门口关,山海关以东的第一个重要关隘,因此古称“京东首关”它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景泰和万历年间都复修过。1985年辽宁省人民响应邓小平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集资500多万元修复九门口,根据清理城墙基础时发现的九门口建筑档案石碑的记载,按照石碑上的数据进行了修复,使这段长城基本上恢复了它原有的风貌。
九门口,明代以前就是京奉之间的交通要道。到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大将徐达主持修建蓟镇长城。修筑长城后,一片石关被九门口关代替,成为关内外交通的重要门户。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吴三桂所引清兵曾在这里展开著名的“一片石之战”。
1922—1924年,直奉两系军阀在此进行拼杀。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也曾浴血激战九门河谷。古今战场轶事使九门口长城更加著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1月中国唯一的水上长城辽宁九门口长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验收,作为长城的一部分正式挂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九江河上的过河桥独具特色,在百米宽的河道上,外用巨大条石包砌起8个梭形桥墩,形成9个水门,城桥上部是高峻的城墙,亦如其他长城墙体。九门口长城过河城桥下的宽阔河床全部用方整的大石块铺成,石与石间用铁腰咬合,形成规整的石铺河床,望去犹如一片石,所以九门口长城又被称为“一片石关”。当地人曾有顺口溜来形容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十门少一门,门门断人魂,要想出一门,十人九断魂”。
境内长城分为两段:一段位于家堡、永安堡、加碑岩三个乡的西南,全长31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四,属明万里长城主干线。另一段是明万里长城的支线,锥子山向东南的金牛洞,全长13公里。长城巍峨壮观,优美的自然环境如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吸引着广大游人。此外,还有前所明代古城,妙峰寺双塔等省级风景区,长城一年四季都可拍摄。春天、秋天拍摄长城是最佳的时节,摄影人可根据情况选择最佳时间拍摄。
九门口长城,因其城桥下有九个泻水城门而得名,水势自西向东直入渤海,气势磅礴、壮观,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因而享有“水上长城”的美誉,200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九门口长城依山势起伏盘旋升腾,九道水门横跨两山之间,建筑结构独特,防御设施密集,形成城在水上走,水城在城下流之势,称之为“水上长城”。
九门口长城下九个水门,雄伟壮观,在整个万里长城中独一无二。修筑长城历来是遇山而断,雨水而绝,因为凭山水之势可以阻兵。在九门口长城,可见遇山而断景观,更可见雨水而不绝的奇观,上有长城九门,下走九江河水,可谓别具一格,独具风采。
九门口是明长城重要关隘之一,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末李自成和吴三桂、直奉两军阀以及我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之中,都在这里生死拼杀。修复后的九门口长城,巍然屹立,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再现历史风姿。
细说九门口水上长城,历史悠久的往事
我不喜欢 旅游 ,因为我恐惧人山人海的景致,也打怵疲于奔命的观览,这让我对各个地方的名胜古迹较少了解,可谓孤陋寡闻。早就听说故乡有座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水上长城,我却从来没有去过,多少有些惭愧,所以暗下决心,再回故乡时一定去看看。没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清明节回乡扫墓,办完计划的事情之后,离返程还有一天时间,外甥说要陪我去九门口看看水上长城,这正合我意。于是,我与大妹妹及外甥三人一起驱车出发,开始了一次探奇之旅。
九门口水上长城位于辽宁省绥中县李家乡境内,距山海关约十五公里。走近九门口,或许是清明节刚刚过去的原因,游人寥寥。人气的凉薄,倒让 历史 的气息浓厚起来,燕山余脉上的蜿蜒长城被千年的云霞凃抹得古肃威严,九江河上的城桥垛口被 历史 的烽烟熏染得冷凛青森;水上长城那八个包砌着花岗岩条石的桥墩,犹如八艘古老的战舰,静静的泊在河水中;九个巨大的门洞仿佛是张开了的九张大口,吐纳着悠远岁月的风云,它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 历史 的沧桑,倾吐着远古的情怀。
九门口长城始建于北齐(公元479一5O2年),距今己有一千五百多年的 历史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奉旨重修和扩建了九门口长城,使其成为了万里长城上唯一的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全长1704米,其中跨河城墙长达一百多米,九江河从九道水门直流而过,形成了"城在山上走,水在城下流”的奇特而壮观的景象。九门口长城是一个庞大的军事防御体系,在不足两公里的范围内,设施密集,工事完备,共有敌楼十二座,哨楼四座,城堡一座,战台烽火台各一座。整个工程设计巧妙、布局严谨、建筑坚固,是一座在世界军事史上都难得一见的山水要塞。
观览九门口,它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的独创性。走在九门口长城上,古人的奇思妙想随处可见,它承续着万里长城雄伟壮观的风格,却又不是任一关隘的模仿和复制,它的每一处重要设施都是独一无二的创设,独创所以才不朽。这让我想起了现在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其实创造本就是我们民族曾有的擅长,不知为何今天竟需要用大词来唤醒?
说到九门口长城的独创,应当首推城桥。城桥是九门口长城最核心的部分,所谓水上长城应该就指这里。了解长城的人都知道,长城一般是遇山连绵不绝,遇水中断不接,而九门口长城据说则恰恰相反,它是遇山中断,遇水不绝。由于九江河较浅,而这一河谷自古就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通道,必须在军事上采取封堵措施。于是,古人们便创造了城桥这一独特的军事建筑。九门口长城的关隘就建在九江河之上,在百米宽的河道中间,古人用八个巨大的梭形桥墩,隔出了九道水门,上砌与长城一样的城墙,城墙顶端即是防御工事,也是一座宽阔的桥。从前面看,九门口是一座宏伟的城,而从两侧的山上往下看,它又是一座跨河的桥,这种城与桥的结合无论在建筑史上还是在军事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站在九门口关前,我似乎觉得这独特的关隘好似一只巨大的振翅欲飞的九头大鸟,城桥是它的鸟身,两侧山上蜿蜒伸展的长城就是它准备腾起的两翼。
城桥所引起的惊叹还仅仅是开始,当我的目光从九门关口收回,投到城桥下水里的那些巨石时,惊奇又像某种幻术定住了我的眼神。我看到九门口城下的河里,是一片平展展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巨石铺就的河床,这里当是九门口水上长城的另一种独特,这就是著名的″一片石"。当初古人在建设水上长城时,为了保护长城不被洪水冲毁,他们用了一个朴拙却又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桥墩的四周及上下游的河底,铺砌了连片的花岗岩条石,铺砌的面积达七千多平方米,用石一万两千多块。一片石不仅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更体现着他们严谨细致思虑缜密的认真精神。为了保证铺就的条石不被洪水掏空掀起,古人在所有条石上都凿出燕尾槽,然后用铁水浇铸成银锭扣,把条石连接成一个整体,使一万多块条石变成一片完整的石底,形成了一个石铺河床,看上去好似一片整块的巨石,所以九门口关又被称为一片石或一片石关。一片石关的叫法在 历史 上极有名气,甚至超过九门口的称呼。
九门口长城还有一处独特的设置,它就是“围城"。在九门口长城门洞的两侧,各有一座方形的建筑,它突出于城桥和两侧的城墙,看起来好像两座把守着城桥的桥头堡。从它的上口往下看,它好像一座竖井,井内用砖砌成,底下有圈门和向外瞭望或射击的孔口;它的外侧是用石砌就,与城桥和城墙浑然一体。这就是九门口长城著名的围城,俗称"水牢"。围城是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水上长城修复时加建的,此时距徐达最初督建水上长城之时己过245年,为什么要加上这样两座围城?我想这一定是对实战中经验教训的总结而最终确定的。所以这一设计不仅反映了古人的军事智慧,也反映了他们丰富的实战经验。从围城里向外观察,一下子就消除了水上长城的观察与射击死角,即使敌人突进到城桥之下,也逃不过围城里的观察视线,同样也逃不过围城底下射孔发出的箭矢的射杀。围城与城上的桥楼、箭楼及垛口形成交叉火力,组成立体的绵密"火网",有效的杀伤突近城下之敌,让进攻之敌无处遁身,这大大提高了整个防御体系的效力。围城的设计在万里长城所有的关隘中,据说也是独一无二的。
九门口长城最为精彩的独创,应为那条独具军事智慧的长城隧道。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由徐达奉旨修筑的九门口长城完工之后,又根据九门口险要的地理位置,设计开掘出一条从长城内侧校军场不通过九门口城关而秘密直通关外的山中暗道。这条隐藏在长城下山体中的暗道全长1027米,在长城内设有两个入口:一个在点将台,另一个在老的一片石关古战场;其出口只有一个,在长城外侧。隧道规模庞大,功能完备,可以屯兵两千多人,内有二十九个大小岩洞,分别为中军室、驻军室、号钟室、兵器室、练功房、炮室、存粮库、伙房、水井房、碾房、茅房(卫生间)、禁闭室、刑具室,甚至还设有佛室、关公与山神祭拜室等等,俨然一座完整的地下军营。为了保证隧道内部队长时间屯驻,还开凿有水井,水质清澈见底,甘甜凛冽,据说可以供0两千人饮用;洞内还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孔,以保证洞室中士兵们的正常生活。隧道即能屯兵又可以成为隐蔽兵员的场所和运送兵员的通道。战时,守城部队可以从隧道突发奇兵至攻城之敌身后打击敌人,与城上部队形成夹击;还可以利用夜暗派出小部队潜入敌营袭扰,甚至直接突袭敌营或重要战役节点,为防御部队提供了出奇制胜的选择和机会。正因为如此完备的作战功能,这个奇妙的隧道被誉为"城下城"。
九门口长城的这诸多独有的创造,反映了古代军事家建筑家超常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在那段不足两公里的长城上,垒砌的不仅是青色的城砖与褐色的岩石,还有古人闪耀着鲜艳光芒的智慧和思想。恰恰是这一点,让我对九门口长城的兴趣更浓了也更持久了,我决计要写写它。于是回来后我查阅了大量有关九门口长城的资料,在这些材料中,我发现九门口关不仅独特而且神奇,甚至神奇得令人震撼!在 历史 上几乎所有发生在这里的重大战役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凡是控制了九门口关或顺利通过九门口关的一方,都将赢得整个战争的最后胜利,及至获取全国政权。它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掌握了它就打开了通向胜利的大门。这样的发现或结论无疑是我此前无法想象的,所以我用了“神奇”二字。
这首先要从明朝末年的"山海关大战”说起。1644年四月(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与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部及清军,在山海关发生了一场大决战,史称″山海关大战”或“两石大战"(石河、一片石)。在这场战役中,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与吴三桂部战于山海关西之石河一线,吴三桂自知不敌,便暗投清军,引清军入关。李自成不知吴三桂己降清,为了断吴退路,遣部将唐通白广恩率兵两万出一片石关立营,没想到与正要从一片石关突入的清军遭遇,双方激战,李自成部大败退入关内,清军顺势入关,由此即挫败了李部包围山海关的图谋,也使清军通过此关迂回到石河战线李自成部翼侧,从而与吴三桂部形成了对李部的夹击。三方从四月二十三日辰时(早8时)一直战至下午申时初(下午3时),大顺军溃败,大将刘宗敏身受重伤,军兵死伤数万,李自成率残部退回北京。此一战使李自成的大顺朝昙花一现,很快退出北京;明朝则走向彻底覆亡;而清军入主中原,建立了二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可谓"一战定三朝”。此战中一片石关虽非主战场,但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充分表现九门口关在战争中重要作用的另一场战役,是民国时期的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从山海关、赤峰、承德三个方向向直军发起进攻。负责攻击山海关直军的是奉军张学良部,张部虽然进攻勇猛,但激战数日却未能得手。后侦知九门口关守卫薄弱,遂转攻九门口,主战场从山海关转至九门口。双方战至十月七日,奉军终于攻克九门口,使直军的长城防线被打开了一个缺口。此后,两军虽经二十多天的反复争夺,双方死伤上万人,但最终奉军站稳脚根,大部队直趋关内,将山海关秦皇岛直军包围,致直军崩溃,死伤被俘数万人。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惨败告终,从此直系军阀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九门口关的神奇并未到此为止,它在我军的 历史 上,也曾继续地演绎过同样的一幕。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八路军进军东北,最早出关的是曾克林率领的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的两个团。因当时山海关为两千多日伪军把守,他们拒绝向八路军投降,为避免纠缠,曾克林率部从九门口出关。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曾部在绥中的前所车站与占领东北的苏联红军一个侦察分队会师,遂决定双方联合攻打山海关日伪军。他们首先派人向敌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敌人百般搪塞拒不投降。傍晚时分,中苏两军发起联合攻击,经两个多小时激战,消灭了山海关之敌,解放了山海关,为八路军大部队挺进东北打通了道路。从此,解放军在东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最终经辽沈战役消灭了东北国民党军,东北全境解放。三年以后,东北野战军又一次控制了九门口和山海关,百万大军从这两处入关,发动并赢得了平津战役,致平津和华北解放。从此,蒋家王朝土崩瓦解。 历史 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让你不得不惊叹九门口的神奇。
九门口关的神奇我想绝非偶然也并不诡异,它应该与九门口关所处地理位置的战略意义有密切关系,因为在 历史 的硝烟中我们屡屡看到这样的事实:九门口关陷落,山海关则不保,继而京津不保。这个残酷的链条说明了九门口"京东首关"的称誉,绝非浪得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