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清代文官制度
- 2、清朝用什么文字
- 3、清代文学的特点?
- 4、清代文官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 5、清代文学的文体概况
清代文官制度
官员清代文的品级
清代清代文的文职官阶分为九品,每品里有正、从之分,即“九品十八级”,不能列入九品之内的,叫“未入流”。
正一品(光禄大夫):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
从一品(荣禄大夫):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资政大夫):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
从二品(通奉大夫):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正三品(通议大夫):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各省按察使。
从三品(中议大夫):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
正四品(中宪大夫):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各省道员。
从四品(朝议大夫):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正五品(奉正大夫):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
从五品(奉直大夫):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侍讲,各部院员外郎,各省知州。
正六品(承德郎):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
从六品(儒林郎):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
正七品(文林郎):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知县,各府学教授。
从七品(征仕郎):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
正八品(修职郎):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
从八品(修职佐郎):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
正九品(登佐郎):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簿。
从九品(登佐郎):翰林院待诏,刑部司狱,州吏目,巡检。
未入流: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和少师、少傅、少保是荣誉官衔,或死后追封,非实职。总督可加衔右都御史,巡抚可加衔副右都御史。加衔只说明该地方官员有弹劾权,非实职。
清朝用什么文字
官方文字是满文清代文,但普遍使用汉字清代文,到乾隆时就基本不咋说满文清代文了,乾隆一再要求国语骑射。到溥仪时,溥仪都不会满州话了,就会一句“平身”。
原因很简单,满族没啥文化,于是全面学习汉族的儒家文化,把大多数人在使用的汉字翻译成满文,工程很大。而且满文是表音字,汉字是表意字。如果用了表音文字,会大大加深民族隔阂。到时不要说满汉了,就是南北汉人都会分裂。
重要的的文件都是由满、蒙、汉、藏、回五种文字书写的,这与清朝时期的民族政策有关,满、蒙通婚是清王朝历来的规矩,而藏、回地处边陲,最重要的是起到了稳定的作用。
在民间,老百性依然沿袭了明朝时期的日常生活方式,除了衣着、头发外,其清代文他好象也没什么特别的。科举考试制度,清朝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八股取士制,清朝时期,历代皇帝,都很推崇孔孟儒学,提倡八旗子弟说汉话,学汉学,以至于到了清朝晚期能说一口满语的八旗子弟很难找到了。
扩展资料:
满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包括图书、档案、碑刻、谱牒、舆图等等。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中,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满文古籍文献都属于最多的一种。它在中国文字史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领域,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满族使用过的一种拼音文字。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满文,称为无圈点满文(ᡨᠣᠩᡴᡳ ᡶᡠᡴᠠ ᠠᡴᡡ ᡥᡝᡵᡤᡝᠨ,tongki fuka akv hergen),俗称老满文,与蒙古文字头数目和形体大致相同,使用了30余年。1632年清太宗皇太极令达海(1594~1632)对这种文字加以改进。
达海利用在字头旁加圈加点、改变某些字头的形体、增加新字头等方法,表示原来不能区分的语音,规范了词形,改进了拼写方法,并创制了专门拼写外来语的字头。改进后的满文有了比较完善的字母体系和正字法,具有明显区别于蒙古文字母的特征,俗称有圈点满文。
另外,乾隆十三年 (1748年)参照汉文篆书创制了满文篆字,共有32种字体,依笔画的特征命名,如缨络篆、龙书等,用于篆刻及艺术创作。满文在清代作为“国书”在文牍中与汉文并用。辛亥革命后,满文基本上不再使用。保留至今最早的满文文献有《满文原档》等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满文
清代文学的特点?
一、在清代各种文学式样中,小说成就最高。
无论是文言短篇小说,还是白话长篇小说,都达到了小说史上新的高峰。文言短篇小说的杰作是《聊斋志异》,在它的影响下,模拟之作很多,较著名的有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
二、清代戏剧在明代戏剧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的是两部传奇《长生殿》和《桃花扇》。此外优秀的戏剧作品,还有李玉和毕魏等人共同创作的《清忠谱》青等。李玉是一位多产作家,写过33种传奇。
文体概况
1、清诗概况
清初诗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抗清爱国志士,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另一类是仕清又忏悔者,如钱谦益、吴伟业,他们的晚年在痛苦中度过,思想矛盾都表现在诗中。
2、清词概况
清代的词人、词作、词论均多于前代,被称为文学史上的"词之中兴"。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以及被称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己"的纳兰性德,在词创作方面都极有建树。
清代文官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清代文的文明古国清代文,中国古代的官吏制度延续和发展清代文了数千年。而在整个官吏制度中,文官制度是特别重要的环节。
“武威克敌,文教治世”,历史上很多时间段,朝廷都奉行“重文轻武”的传统。这样一种制度安排,既有来自理性的积淀,也有来自那些靠武力实现改朝换代的君王们对武力难以驾驭的恐惧感。
清代是清代文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各方面都高度成熟,文官制度也不例外。从定鼎中原之初开始,“文治”就成了清朝坚定奉行的基本国策。顺治七年,顺治对礼部发了一道上谕:“帝王敷治,文教为先”,重文轻武的传统在宋朝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为了兼顾满人的利益,清朝不像明朝那样“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但翰林之职仍大多授予文进士,尤其是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者,更受朝廷器重。“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
按照清朝制度,京城各衙门和地方行政长官均由文官担任,兵部尚书、侍郎以及各省督抚,虽有军事职责,但还是文官。征战时,奉命出征的大将军,很多是由文官调任。清朝有关文官的法律典籍很多,而武官的法律却很少。
1、清朝特别重视文官制度的原因
第一,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动机一样,防止将领做大,以此巩固皇权。
第二,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守天下,这是被中国历史多次证明的普遍治国经验。对满清掌权者而言,“上马能击贼”是家常便饭,但“下马作露布”却是难倒英雄汉。
只要缺少文治教化的本领,就难以治理好广阔的中原大地,辛苦打下的江山就逃脱不了“胡虏无百年”的国运。
清朝的统治者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始终怀有忧患意识。清代文他们知道,凭借勇武骑射击败明王朝,用武力征服人数众多的汉人,但一旦开始统御万民,就不得不将游牧文化融入到农耕文化之中,这就必须要依赖文官制度。
第三,缓和满汉矛盾。满清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治理汉族不可能全凭高压手段,而必须使其政权得到汉人认同,利用汉族知识分子以汉制汉。
满清很早就认识到,治理天下必得民心,而得民心必先得士心。要获得汉族知识分子的认同,最有效的手段便是打开他们的仕途途径,通过恢复科举和重建文官制度能够让他们为朝廷效力。
从小接受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时刻都在考虑如何凭借自己的才学走进官场,为皇帝治国平天下。在明清交替之际,汉族知识分子中虽涌现出夏完淳、史可法,但更多的还是侯方域、钱谦益、吴梅村。
看到满清朝廷重视文治的态度后,儒生们边踊跃地参与到科举中,积极努力地成为文官队伍中的一员。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诗句: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翻思吃国粮。”
这是对儒生为了博取功名而改换门庭的辛辣讽刺,但撇开个人道德层面的争论,从国家的长治久安来看,清朝统治者重视文官制度,对于巩固政权和社会安定,确实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清代文官制度的法律渊源与执行机构
文官制度作为行政法律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法律渊源包含在立法之中。重视文官制度的清朝,其文官制度的法律体系也相当完整。《大清会典》与《大清会典事例》是清代最主要的行政法律。
清承明制,以《会典》的形式规定朝廷的职责、编制、相互关系以及所掌政令。《会典》具有大清国家总章的性质,《乾隆会典》“凡例”云:
会典“以典章会要为义,所载必经久常行之制。兹编于国家大经大法、官司所守、朝野所遵,皆总括纲要,勤为完书”
清朝先后编修过五部《会典》,最早的《康熙会典》与《雍正会典》都是以《明会典》为蓝本,依葫芦画瓢,以官举职,以职举政,各条之尾附于例,典例合编。
到了《乾隆会典》,由于此前的规定经过实践已经比较成熟,而具体的案例随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遵循“夫例可通,典不可变”的原则,在编纂体例上做了重大改变。
《会典》被一分为二,事例部分成了单行的《乾隆会典事例》。后来的《嘉庆会典》,也沿用这一区分,只是名称改为《嘉庆会典事例》。《会典》中的图,在此时也被单独列出,编为《大清会典图》。
到了清朝末年的《光绪会典》,各项内容都变得极为完善,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行政法律的集大成者。全书包含典文100卷,图207卷,事例1220卷。
清代还有一种行政立法形式叫《则例》,它与上文的《乾隆会典则例》并不是一回事,而是朝廷各机关就本部门行政事务所做出的规范。从法理上说,《则例》从属于《会典》,它是《会典》施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的实例。因此,也可以将《则例》比作判例法。
《则例》来源于实案,但不是所有的实案都可以上升为则例。清制,每个部门定期都要对办理的实案进行修复查纂,那些符合《会典》基本规定而又在现行《则例》中未加记录的实案,要编入新《则例》,而与现行《则例》不符的实案,则必须在造册注明事由之后将原稿销毁。
道光十年之前,规定每十年修改一次《则例》。由于期限过长,难以满足现实变化的时效性,因此,道光十年定制,不必定限十年开馆重修。
清代朝廷各机关都制定了数目不等的《则例》,所以有清一代的《则例》非常多。既包括规范各机关整体事务的基本《则例》,如《钦定理藩院则例》、《钦定国子监则例》等等;也包括规范各机关中某一专项事务的《则例》,如《钦定吏部铨选汉官则例》、《钦定科场条例》等等。整个清朝的文官制度,基本上由这些规定构建起来。
关于清代文官制度的各项法律规定,最主要的执行机关是吏部。吏部作为清代文官制度的中枢机构,管辖的范围包含文官制度的各个方面。
吏部下设四司,分别为文选司、考功司、验封司、稽勋司。
吏部下设四司
文选司的主要职责是选缺补缺,得到官缺的人,自然会喜气洋洋;
考功司主要负责行政处分,意味着上头有人怒目而视;
验封司要处理官员的丁忧事项,丁忧说明父母或者祖父母去世,便会哀伤;
稽勋司主要负责嘉奖与封典,官员和稽勋司对接,往往会其乐融融。
因此,有称吏部这四司文“喜怒哀乐”四司。
清代文学的文体概况
清初诗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抗清爱国志士,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的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气节。另一类是仕清又忏悔者,如钱谦益、吴伟业,他们的晚年在痛苦中度过,思想矛盾都表现在诗中。
康熙年间的诗坛领袖王士祯创立神韵说,影响极大。
乾隆年间的袁枚创性灵说,沈德潜创格调说,翁方纲创肌理说,他们的创作和理论都有各自的特点。 清初散文沿着明代唐宋派的路线向前发展,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学者主要写经世致用之文。另外较重要的散文作家有侯方域、魏禧、汪琬都较有成就。
康熙至乾隆年间产生的桐城派,是清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的古文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清代的骈文在乾隆时期得到复兴,以阮元为代表的文笔派为文尚骈尚偶,为骈文力争正统地位。经过论争产生了不拘骈散之论。 清代戏剧作家作品数量都十分可观。杂剧数量1300种左右,传奇数量约在1100种左右。杂剧数量虽多于传奇,但清代戏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传奇方面,而又以清初传奇为重头戏。
清初传奇创作主要有三种流派: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其身份和作品都具有较强的市民色彩;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其作品有较强的案头化倾向;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他们讲究戏剧的娱乐功能和形式技巧。在此三派之后,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的是被称为南洪北孔的历史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清初以后,戏剧创作的质量急转直下,乾隆时期的杂剧传奇多平庸之作,只有蒋士铨的传奇和杨潮观的杂剧有较高的价值。
李渔还就明代传奇的得失,总结出一套系统的编剧和表演的理论,在《闲情偶寄》一书的词曲部演习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小说创作的繁荣代表了清代文学的主要成就。从数量来看,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和其他材料的统计,清代白话通俗小说的数量大约在400种左右;据《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清代文言小说数量大约在500种左右。这个数字超过明代,居历代之首。
从题材类型看,白话小说在明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四大小说类型的基础上,又衍变出才子佳人小说、才学小说、讽刺小说、公案小说等新题材。文言小说在志怪、志人、传奇等传统类型的基础上形成了剪灯系列虞初系列、拟唐传奇系列。各种题材的小说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到清代,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已十分成熟,一些优秀作家认识生活和概括生活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产生了《聊斋志异》《红楼梦》《三侠五义》《儒林外史》等小说史上的颠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