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萧红原名(萧红原名叫张什么莹)

admin 2022年10月14日 03:19:31 13
萧红原名(萧红原名叫张什么莹)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萧红的原名是什么呢?2、...

本文目录一览:

萧红的原名是什么呢?

萧红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等。黑龙江呼兰县人,现代著名女小说家,“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幼年丧母,在寂寞中度过童年和少年,后为反抗父亲包办的婚姻,毅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于患难中结识萧军,后两人同居。1932年开始小说创作。1942年2月病逝于香港。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萧红选集》。

文学创作

1933年春,写了第一个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同年冬出版与萧军合著的短篇小说集《跋涉》。1934年随同萧军去青岛,着手写《生死场》,同年秋到上海。1935年底,在鲁迅帮助下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鲁迅为之作序。散文集《商市街》也在这年出版。

1938年应李公朴之约,从汉口到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教书。不久与萧军分离,辗转在武汉、重庆等地。1940年去香港,辛勤写作。这时期的作品有短篇小说《朦胧的期待》、《黄河》,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马伯乐》以及哑剧《民族魂》和回忆录《回忆鲁迅先生》等。1941年完成了她最后的作品——短篇小说《小城三月》。

萧红的原名是什么?

萧红的原名是张廼莹。萧红是她的笔名。

萧红曾用名张秀环,乳名荣华,笔名萧红、悄吟、田娣、玲玲,黑龙江省呼兰县(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人,中华民国的现代女性主义作家,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人物生平:

1933年初,经萧军鼓励,萧红参加《国际协报》征文,从此开始文学创作。4月18日,萧红写成长篇散文《弃儿》,在5月6日至5月17日《大同报》文艺副刊《大同俱乐部》连载。此后陆续写出小说《腿上的绷带》、《看风筝》等等。

1933年10月3日,萧红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引起满洲文坛关注。

1935年,假托“容光书局”自费印行,出版《生死场》,并署名“萧红”。萧红由此蜚声文坛,取得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萧红

萧红的原名是什么?

萧红的原名是张秀环。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扩展资料:

萧红写作特点:

清丽新鲜、纯朴自然的语言。萧红的语言是新鲜自然,清新活泼,它反映着作者直觉思维的纯朴心境。

比如《后花园》里的一段文字:“这花园从园主一直到来游园的人,没有一个人是爱护这花的。这些花从来不浇水,任着风吹,任着太阳晒,可是却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把园子炫耀得闪眼,把六月夸奖得和水滚着那么热。”

从语言的组织上看,单单就“水滚”两字就把六月的天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六月的特征自然而然地就随手描绘了出来,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纯粹是如清水出芙蓉般纯真的语言,寥寥数笔就抒发出了作者的感受,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与美的享受。

此外,她的语言还多数运用了比喻等的修辞手法。比如《王阿嫂之死》里的一句话:“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这个比喻句的运用,不露人为雕琢的痕迹,完全是出于作者的丰富想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

萧红原名是什么呢?

萧红原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祖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萧红的语言特点:

萧红的小说有超常规的文体语言,诗化、直率而自然。萧红的创作多有自叙传的色彩,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作,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

萧红原名到底是什么?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萧红原名,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萧红原名,“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原名,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扩展资料萧红原名

名家对萧红的点评

林贤治(诗人、学者):萧红确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继鲁迅之后的一位伟大的平民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为中国大地立传,其深厚的悲剧内容,以及富于天才创造的自由的诗性风格,萧红原名我以为是唯一的。

夏志清(文学评论家):没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萧红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葛浩文(美国汉学家):萧红在本质上是个善于描写私人经验的自传体式作家。

章海宁(记者、萧红研究会副会长):我更愿意把萧红归类为是一个贫民作家,她笔下的主角经常是生活困窘的女性。萧红自己本身也生活困苦,她更能体会到处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艰难和不易。

张耀杰(学者、传记作家):萧红有文学才华但做人不及格。

马勇(学者、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萧红的悲剧源于“五四”鼓励下的出走。

王东成(学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教授):对萧红人性的不洁和过错要作同情的理解。

鲁迅(文学家、思想家):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

鲁迅还评价萧红在《生死场》中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茅盾(作家、文学评论家):评价《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墓址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1月24日,萧红遗体在香港跑马地背后日本火葬场火化,一部分骨灰被葬于香港的浅水湾,剩余骨灰葬于圣士提反女校后院土山坡下。

1957年8月15日,经中日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倡议,萧红迁葬悼念仪式在广州市大德路别有天殡仪馆举行,萧红骨灰从香港迁到广州银河革命公墓,重新安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红

萧红原名叫什么

萧红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乃莹)。 [2-3]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扩展资料:

萧红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系列散文《商市街》在发表时曾遭到“看不明白”的议论,因为萧红使用了不少小说的技巧,这样的写作形式在20世纪30年代异常新颖,从文体上看,它更接近小说,不过它又是“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军《商市街·读后记》)。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商市街》、《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其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非情节化的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