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桥
南京的高光时刻,已经过去了。
2020年一季度,南京顶住疫情压力,经济总量3247.41亿元,反超天津跻身全国前十;同比增长1.6%,是万亿俱乐部中唯一正增长城市,连续9个季度领跑江苏全省。
然而风光过后,南京后续却略显乏力。2021年以来,南京经济增速大都跑输全省,甚至排在倒数前三,落差不可谓不大。
近期南京动作频频,出台促经济“23条”、顶格招商、放宽人才落户条件、大力支持总部经济等等等等。为了重回“C位”,南京也是拼了。
-01-
从持续领跑到全省倒数
过去五年,南京经济完成了一个从起飞到降速的过程。
2018年一季度开始,南京经济增速持续领跑全省,直到2020年上半年,整整领先了10个季度。最高光时刻是疫情爆发的2020年一季度,南京扛住疫情压力,GDP同比增长1.6%,是江苏全省乃至万亿俱乐部唯一一个正增长城市,可谓风头无两。
2020年全年,南京经济总量达到14817.95亿元,反超天津跻身全国前十,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性跨越。
然而风光过后,南京开始降速。2021年一季度至2023年上半年,南京经济增速大都跑输全省,仅有2022年上半年和今年一季度略高于全省。10个季度中,南京增速几乎全部位于江苏倒数前五,其中7个季度位于倒数前三,与此前风光落差极大。
24个万亿俱乐部城市中,南京增速也只是在2020年一季度短暂领跑,当年上半年便让出了冠军宝座。2021年开始,南京增速基本都排在万亿俱乐部后半段,泯然众人矣。
此外,南京全国十强“守门员”的位置虽然依旧稳当,但领先优势在逐步缩小。2020年,南京经济总量较天津高出734亿元,领先幅度超过5%。2021年、2022年则分别高出660亿元、597亿元,领先幅度缩小至4%左右。
同时,南京与杭州之间的距离也越拉越远。2020年,南京与杭州之间的GDP差距已经缩小到9%以内,近两年又拉大到10%以上。标兵渐远、追兵渐近,正是南京如今的尴尬现状。
从起飞到降速,南京经历了什么?
-02-
从厚积薄发到支柱承压
南京自2018年以来的经济起飞,主要得益于科创优势的厚积薄发。2018年开始,南京启动创新名城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的科教资源优势,发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初见成效。
首先是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2018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18万亿元、增长15.1%,创过去五年新高;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交通产品产量实现三位数高速增长……
其次是现代服务业飞速增长——2018、2019年三产增加值增速超8.0%,居全省之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表现优异,集聚、引进了苏宁、途牛、小米、字节跳动等一批重点企业,软件业务规模稳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最后是企业与人才加快集聚——2018、2019年,南京累计增加高新技术企业2749家,较此前总和增长1.5倍;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突破30万,两年猛增73万……
然而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传统支柱产业却开始承压。近两年南京经济增长放缓,工业增长乏力是主要因素。2021、2022年,南京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0%、2.4%,均排在全省倒数第一。
受产业调整、国际环境、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南京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石化、钢铁和汽车,近年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以2021年数据为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收入2248亿元,不及2014年巅峰时期的2379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汽车制造、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主营收入分别为2071亿元、1348亿元、958亿元,较2018年分别下滑19%、6%和5%。
虽然新动能持续增强,但尚未能挺起全市工业“脊梁”。2022年,南京规上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10.9%,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仅有28%。今年上半年,南京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仍居全省倒数,与苏州成为一对“难兄难弟”。
-03-
从产业强市到顶格招商
增速放缓、工业承压,标兵渐远、追兵渐近……重重压力下,南京今年可谓动作频频。
先是6月15日,发布了《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GDP总量超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0%以上。计划提出创建“4+2+6+6”产业集群,即4大支柱产业、2大优势产业集群、6大新兴产业集群和6个未来产业新赛道。
与曾经的“4+4+1”主导产业体系等相比,新计划的最大区别在于将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四大支柱产业重新列入政府行动计划,强调传统优势产业的“压舱石”作用,不再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助力其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此外,南京于8月底召开了全市招商引资推进大会,提出对经认定的各类总部机构给予最高1亿元的落户奖励,加大对四大支柱产业项目招引的支持力度等等。此次大会从招商培训到闭门座谈,从发布政策到聘任伙伴,从晒榜单到找差距……内容、规格均为顶尖。
9月初,南京又发布了《南京市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若干政策措施》,从提振消费到扩大投资,从产业强市到对外开放,从稳定就业到优化营商,提出了23条政策。
比较引人关注的是降低落户门槛——一方面放宽人才落户条件,规定35周岁(含)以下大专学历毕业生在南京缴纳社保即可落户;一方面推进户籍准入同城化,长三角区域社保缴纳年限均可累计纳入南京缴纳年限计算。
过去两年,南京在与杭州、合肥、宁波等长三角热门城市的人口争夺战中一直处于下风。南京2020-2022年常住人口增长17万,尚不及杭州一年的增量。“零门槛落户”时代,南京也必然要放下身段。
动作频频,南京想重回“C位”的心情可谓十分迫切。但无论是重塑产业筋骨,还是撬动人才红利,都非一朝一夕之事,稳扎稳打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资料:
[1] 各市统计局
[2] 产业强市,南京重构经济版图.新华日报
[3] “四大支柱产业”再次写入政府行动计划.金陵晚报
[4] 高调“抢人”!南京拟放宽落户背后.中国房地产报